自動防眩目功能已不再是前沿科技。部分車型早在世紀初便已開始采用。不過,早期因其成本高昂,這一功能多應用于百萬元級的豪車如雷克薩斯LX等。然而,隨著技術發展和成本降低,目前自動防眩目后視鏡的成本已控制在千元左右,因此越來越多的中低價車型也開始標配此功能,如沃爾沃S60/S90/XC60以及奔馳、寶馬、奧迪等眾多車型。
那么,自動防眩目功能是如何實現的呢?其原理主要依賴于一個自動防眩目功能控制器,控制器內置有兩個光敏傳感器。其中一個傳感器用于探測周圍光線,當周圍光線強烈時,系統會默認為白天模式并處于待機狀態。
當周圍環境光線變暗時,如進入隧道或夜晚行車,控制器會結合另一個傳感器來判斷是否啟動防眩目模式。若后方光線較弱,系統繼續待機;若后方光線強烈,控制器會迅速響應,向電致變色鏡片發送電壓信號,使鏡片顏色在短時間內變深,從而減少反射光的強度。
實驗數據表明,當后視鏡處于防眩目狀態時,其反射率僅為約7%。控制器通常內置于車內后視鏡中,而左右兩側后視鏡則通過接收內后視鏡發送的電壓信號來實現防眩目功能。
從演示視頻中可以看出,電致變色玻璃在接收到控制器的電壓信號后,顏色會逐漸變深,隨著顏色的加深,反射的光線強度也會逐漸減弱。
在了解了自動防眩目鏡片的原理后,有人可能會想到,是否可以通過在玻璃上貼深色膜來達到防眩目的效果?答案是肯定的,市場上已有此類產品,如藍鏡或金鏡等。然而,這種貼膜方式會使鏡面長期處于較暗狀態,不利于觀察后方路況。
相比之下,自動防眩目后視鏡更為智能。在后方有強光時,鏡片會自動變深以減輕眩光;而當后方無強光時,鏡片則恢復為普通白鏡,既能在遠光燈下防眩,又能在正常駕駛時保持清晰視野。
對于那些原車未配備此功能的車型,車主們可以通過后加裝來升級。